2021年马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1年马村区面对复杂严峻发展环境、诸多风险挑战,特别是7.20汛情和新冠肺炎疫情叠加对全区经济发展带来的严重冲击,区委区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躬身入局、克难攻坚,统筹推进疫情防控、防汛救灾、灾后恢复重建和经济社会发展,经济社会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88.9亿元,同比增长0.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亿元,同比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54.5亿元,同比下降1.0%;第三产业增加值32.5亿元,同比增长3.8%。三次产业结构为2.2:61.3:36.5。
地方财政收入7亿元,比上年增长7.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亿元,增长7.3%,其中税收收入5亿元,增长8.2%,税收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71.3%。一般公共预算支出9.1亿元,增长0.4%,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2亿元,下降0.7%;教育支出1.7亿元,增长10.1%;科学技术支出939万元,增长19%;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6亿元,增长7.5%;卫生健康支出0.6亿元,下降16.9%;城乡社区支出0.4亿元,下降63.9%;农林水支出1亿元,增长26.7%。
年末全区常住人口120635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76169人,乡村常住人口44466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3.14%,比上年末提高0.62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842人,人口出生率为6.98‰;死亡人口767人,人口死亡率为6.36‰;自然增加人口75人,自然增长率为0.62‰。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3689人,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033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447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2人。
二、农业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7.52千公顷,比上年减少0.28千公顷。小麦播种面积3.89千公顷,比上年减少0.13千公顷,亩产367公斤。玉米播种面积3.64千公顷,比上年减少0.14千公顷,亩产265公斤。油料种植面积 0.16千公顷,比上年增加16公顷。
全年粮食产量3.66万吨,比上年减少3897吨。夏粮产量2.15万吨,减少572吨。秋粮产量1.51万吨,减少3325吨。小麦产量2.15万吨,下降2.6%。玉米产量1.44万吨,下降17%。油料产量880吨,增长62.1%。
猪牛羊禽肉总产量0.23万吨,比上年增长28.1%,其中猪肉产量0.21万吨,增长29.3%。禽蛋产量0.14万吨,下降23.5%。牛奶产量680吨,下降62.3%。
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0万千瓦,大中型拖拉机420台,谷物联合收获机械210台。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39.3亿元,同比下降2.3%。行业大类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实现增加值8亿元,同比增长9.2%,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20.4%;非金属矿采选业实现增加值0.1亿元,同比下降79.6%,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0.3%;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实现增加值0.8亿元,同比增长312%,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2.1%;医药制造业实现增加值5.7亿元,同比增长23.5%,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14.5%;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实现增加值7亿元,同比增长8.6%,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17.7%;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实现增加值9.5亿元,同比下降16.1%,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24.2%;通用设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0.5亿元,同比下降16.1%,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1.3%;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实现增加值7.5亿元,同比下降21%,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19.2%。
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10.8亿元,同比增长16.8%,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27.5%;战略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7.2亿元,同比增长11.6%,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18.3%。
年末全区共有资质内建筑业企业20家。建筑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0.1%。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18.8%。其中,工业投资同比下降17.9%,亿元项目投资同比增长4.9%。
五、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5.2亿元,比上年增长5.5%。分城乡看,城镇16.8亿元,增长5.1%;乡村8.4亿元,增长6.5%。分行业看,批发业15.5亿元,增长11.5%;零售业7.8亿元,增长10.5%;住宿餐饮业1.9亿元,下降35.1%。
全年出口累计完成3.5亿元,同比增长为36.51%。
六、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年全区有初中3所,小学8所,九年一贯制5所,民办高中1所。初中招生1573人,在校生4732人,毕业生1540人。小学招生1595人,在校生9840人,毕业生1626人。全区幼儿园13所,在园幼儿4658人,其中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2939人,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1719人。
全年高新技术企业9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0家。市级及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个,其中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省科技小巨人企业2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
七、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区共有文化馆1个、综合文化站7个、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78个,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7处。
年末共有卫生机构(含村卫生室、所)152个,其中公立医院1个,私立医院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个(其中卫生院2个),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服务中心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卫生计生监督所1个。卫生机构病床床位840张。卫生技术人员(含村卫生室)2745人,其中执业医师326人,执业助理医师91人,注册护士455人。
八、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年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672.6元,增长6.1%,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0771.6元,增长11.5%。按常住地分,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937.2元,增长8.7%;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7324.6元,增长14.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480.3元,增长5%;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3232元,增长10.1%。
年末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8522人,其中参保职工6297人,参保离退休人员2225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52263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8638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人数96147人。
年末城乡低保对象1548户2335人,累计支出保障金642.4万元,其中城镇485户725人,支出保障金277.4万元,农村1063户1610人,支出保障金365万元。五保对象81户83人,累计支出保障金58.5万元,其中集中五保对象24户25人,支出保障金18.8万元;分散五保对象57户58人,支出保障金39.7万元。城镇居民低保最低生活标准每月足额600元,农村居民低保最低生活标准每月377元。养老机构7家,年末床位数514张,入住老人数167人。全年为3467名80岁以上老年人发放老龄补贴276.1万元。
全年共办理结婚登记691对,离婚登记243对,补领结婚登记证272对,补离42对。
九、环境
城区绿地率39.2%,绿化覆盖率44.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7.3平方米。城市空气环境质量优良天数220天,占总天数的60.3%。
注:
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三次产业划分:根据《三次产业划分规定》,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不含农、林、牧、渔服务业)。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不含开采辅助活动),制造业(不含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是指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