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穿针引线,纱厂富民兴村
8月1日,马村区待王街道小王村毛纱厂的生产车间内机器嗡鸣,100多台纺织设备飞速运转,一派繁忙景象。女工郜玉花手脚麻利地穿梭在设备间,熟练调试着纱线。“以前在外面打工,一年到头见不着孩子几次。现在好了,在家门口上班,每月稳稳拿工资,还能天天给娃做热乎饭。”郜玉花笑着说。
这份幸福生活的“织就”,离不开小王村党支部的用心耕耘。今年年初以来,小王村坚持党建引领,聚焦治理效能提升,锚定发展方向,把引入产业项目作为头等大事。村党支部担当作为,多次组织党员干部奔赴各地,考察学习先进毛纺技术与管理经验;积极对接上级争取政策支持,依托乡村振兴衔接资金,盘活村内闲置厂房,成功引入毛纱初加工项目。
3月份,项目动工,施工现场热火朝天,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带头清理场地、搬运建材;村民们积极响应,纷纷前来帮忙。各方齐心协力攻克难题,仅用数月时间,毛纱厂便顺利建成投产。而这一过程,正是待王街道构建“党建引领、项目带动、群众参与”基层治理新格局的生动实践,为村庄发展注入了蓬勃活力。
走进3000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130余台纺织设备整齐排列,雪白的纱线在机械臂牵引下不断缠绕,最终卷成一个个规整的线轴。“这些半成品主要销往浙江、广东等地,生产车间24小时运转,计划一个月加工10余吨纱线,厂子预计每年能增加村集体收入超30万元。”该村党支部书记李金平满怀信心地说。
机器转起来,村民的腰包鼓起来。毛纱厂为村里带来30多个“家门口”的岗位,工人工资4000到6000元不等,实打实的“多劳多得”让大伙儿干劲十足。
在党建引领下,毛纱厂如同一条“金纽带”,一头连着村集体日渐厚实的家底,一头系着村民日子里的甜,正奋力为小王村编织出一幅绚丽多彩的振兴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