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村区打造焦作东部品质教育新高地

时间:2019-07-29 19:37 来源:马村区人民政府
分享到: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马村区委、区政府始终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重要地位,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的根本性问题,深入探索“怎样培养人”的实施路径,持续加大教育投入,深化教育改革创新,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更高水平、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的迫切需求,人民对教育发展的满意度连年提升,在焦作东部打造出品质教育的新高地。

  打造“区域教育生态圈”,均衡“上好学”机会

  累计投入1亿余元,推进城乡学校一体化建设,新建改扩建焦作三十三中等中小学校14所,更新换代学校基础设施、技术装备,推进7所农村寄宿制学校改扩建工程,创建“美丽校园”“智慧校园”,为全区每一所公办学校提供充分、均等、高标准的办学条件。优化重组资源布局、推进集团化办学,搭建区域教育生态系统平台,实现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实施三期《马村区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新建改扩建马村第二幼儿园等公办园9所,公办幼教资源覆盖全区7个街道办事处;扶持普惠性民办园,初步形成了“保基本,广覆盖”的公共服务体系,全区学前三年毛入学率93.5%,普惠率94.7%。打造“名优教师团队”,提供“教得好”保障。均衡师资配置,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实施全区师资素质提升计划,落实“五级”培训,确保所有在岗教师完成每五年360学时的继续教育任务。以省、市、区级骨干教师为引领,推进自主研修、校本教研、校本培训、同科互助、科研成果共享等专业素质提升流程中团队研修、共同成长,近两年结题应用省市级课题77项,在CN刊物发表论文54篇。推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打造高效课堂,近两年参加市级以上优质课评比获省级奖8项、市级奖22项,其中代表焦作市参加省级比赛6人。制订名优校长培养、塑造方案,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推进职称、评优等制度改革,强化激励机制,调动一线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打造“全区教育特色名片”,拓展“学的好”路径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从传统经典中发掘育人内涵,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创建“书香校园”,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实验学校独树一帜的走廊文化、待王学校别具风格的楼层书吧文化等,成为潜移默化的育人阵地。创新新教育实验平台,办好读书节和传统节日经典诵读开放日活动,定期举办马村区“中国梦·书香情”经典诵读汇报展演活动,11所学校被评为全国新教育优秀实验学校;先后组织各类开放日65次,观摩活动10次,迎接来自全国各地教育同仁参观学习1000余人,赢得广泛赞誉。创建“一校一品”,推进体育、艺术等特色校创建,提高学生体质健康和艺术素养水平,举办科技、文学、手工等社团风采展示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三十六中的古韵二胡、九小的陶瓷艺术、六中等5所国家级校园足球特色等成为区域教育品牌。

  打造“教育帮扶支撑网络”,坚守“好上学”底线

  落实“两免一补”等各项惠民政策,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建立从学前到高中无缝隙衔接、应助尽助的学生资助体系。今年年初以来,确保了984名贫困家庭学生接受资助全覆盖,保障了616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权利,为55名留守儿童和85名残疾儿童提供学习辅导、心理疏导和生活服务,确保“上学的路上,一个都没有少”。

  推进“党建和教育‘双品牌’”建设,护航“高质量”发展

  以“政治建设、组织建设、阵地建设、机制建设”为内涵,大力推进学校基层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坚持“月督导季观摩半年述职全年考评”工作制度,突出党建统领。待王学校的“阳光党建”、实验学校“忠心向党·红心育人”等党建品牌成效显著,增强了党支部的战斗力,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近三年,全区坚决落实“抓管理、提质量、创特色、树品牌”的工作思路,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先后荣获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河南省民办教育服务与管理先进单位、焦作市艺术教育工作一等奖等荣誉54项。

  全区16所义务教育学校均达到省定基本办学一类标准,2017年,以全省第五名的优异成绩顺利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国家级评估验收;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全面推进,基本实现初中生能够寄宿、小学生能够午餐的发展需求。2019年,全区焦作一中首次批次志愿录取人数、进线率、省级示范性高中进线率均创新高,连年取得新突破。